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对公众开放 带观众重回峥嵘岁月

  上海7月1日电 (记者 陈静)修葺“如旧”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下称:旧址纪念馆)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约一百件图文、音像资料,生动述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红色历史;利用裸眼3D技术打造的《中央文库》沉浸式党课,丰富了展览的观赏性和展陈效果。

  旧址纪念馆对外开放消息一经传出,便吸引了众多民众的关注。据了解,当日预约早已满额。一早,参观者便陆续前来,馆外广场上拍照者络绎不绝。

当年,为防止巡捕搜查,房间被布置成单人间,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对外登报声称招租给不相识的人。 静安区新闻办 摄
当年,为防止巡捕搜查,房间被布置成单人间,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对外登报声称招租给不相识的人。 静安区新闻办 摄
张越霞生前用过的皮箱和绣给女儿的肚兜。 陈静 摄
张越霞生前用过的皮箱和绣给女儿的肚兜。 陈静 摄

  位于上海静安区的旧址纪念馆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两层石库门建筑,房屋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砖木结构,有着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外墙,红砖饰线门楣,巴洛克式观音兜形式的山墙。记者看到,沿街的东立面装饰极为考究,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装饰要素,悬挑阳台有雕刻精细、极具中国韵味的木栏杆。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伴随着繁复的秘书工作。1926年7月,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成立,1927年11月,中共中央秘书处租下戈登路文余里1141号(现江宁路673弄10号),供当时中央领导阅办文电和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1930年至1931年6月这里曾是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的秘密办公场所。

中共中央秘书处史料陈列展带人们走进中共中央秘书处的一段峥嵘岁月。 静安区新闻办 摄
中共中央秘书处史料陈列展带人们走进中共中央秘书处的一段峥嵘岁月。 静安区新闻办 摄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陈列展向人们讲述了当年的故事。 静安区新闻办 摄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陈列展向人们讲述了当年的故事。 静安区新闻办 摄

  几经确认后,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保护工作启动;2017年,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保护利用工作被列入“上海市迎接建党百年‘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2018年,相关方面对旧址进行抢险性加固工程。在此后的在保护修缮工程中,施工方修缮以历史考证为本,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最大程度恢复建筑的历史原貌,提升了文物价值。

  据了解,本次筹展得到了革命先辈后人的大力支持,据悉,厢房内,桌上所摆放的眼镜是张纪恩先生生前所使用过的,展柜中所展示的衣物亦是他生前所使用过的。这些都是由张纪恩的后人无私捐赠的。当年,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人员张纪恩化名黄寄慈,对外称自己是“小开”来上海居住求学,租下了文余里1141号,并和妻子张越霞住在一楼。记者看到,厢房内同样陈列着张越霞生前使用过的物件。

  就是在像这样的石库门厢房中,中央文库建立了。中央文库保管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至1933年党中央撤离上海期间的2万多份珍贵的机密档案文件。据介绍,在历任文库保管人及其亲属接力守护下,这些文件资料的妥善保存下来。

  在中共中央秘书处史料陈列展上,记者看到,在张越霞生前长期使用的小皮箱旁边,有一个绣着英文单词“merriness”的白色肚兜。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静安区党史学习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郭晓静告诉记者,这是张越霞被捕入狱后,在狱中为自己出生不久的女儿亲手刺绣的肚兜,“merriness”意为愉快、快活,表达了她对女儿的思念与期盼之情。

  作为筹建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之一,郭晓静给记者讲述修缮过程中的故事:旧址内部的原马赛克地坪图样细致且繁复,但缺失和损坏情况严重。为确保修复效果,修缮团队派遣技术人员前往广东、江西等多个省份进行马赛克实地取样,并邀请文保、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多次“会诊”,最终确认了最为匹配的马赛克。

  这位多年从事党史研究的专家表示,旧址纪念馆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现了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的奋斗历程,系统介绍了党的秘书工作的发端和成立,在“白色恐怖”下的坚守和发展。先辈们重视档案保护的深远目光,用生命保护珍贵文档,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令人深深敬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