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合肥生活网 / 西安生活网 / 昆明生活网 / 福州生活网 / 成都生活网 / 南昌生活网 / 重庆生活网 / 长沙生活网 / 黄冈生活网
江苏沿海地区首次发现麦类遗存
中新社南京8月8日电 (记者 杨颜慈)中新社记者8日从南京师范大学获悉,由该校联合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中外高校对江苏盐城大同铺遗址开展的植物考古发现:早在2700年前,江苏地区已经形成稻—旱混作农业。这是江苏沿海地区首次发现麦类遗存。
该论文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线发表。
小麦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于一万年前起源于西亚地区,在5200年前进入中国。而小麦是何时向东南传播、融入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江苏地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
自2018年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对大同铺遗址展开发掘工作。南京师范大学环境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贾鑫带领的环境考古团队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赵东升等合作,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采集了土壤样品,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浮选,获取了种子、果实、木炭等炭化植物遗存。
科研人员经过鉴定和分析后认为,大同铺遗址所在的江苏沿海地区最迟在西周—东周过渡阶段(距今2700年)时,先民已经开始种植大麦、小麦、粟、黍、水稻等作物。此时麦作农业已东传至江苏沿海地区,并融入该地区早期的稻作农业,形成了稻—旱混作农业。
科研人员表示,在大同铺遗址出土的农作物遗存中,水稻依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延续了中国南方地区稻作农业的传统,其次是粟和小麦,黍和大麦较少。伴随着麦类和粟黍农业的进入,江苏沿海地区逐渐形成了稻—旱混作的农业模式。
贾鑫表示,大同铺遗址的小麦和粟的直接测年结果为距今2700年前后,该时期大量小麦和粟的发现,在江苏沿海地区尚属首例。
这项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江苏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历史、麦类和粟黍作物的传播路线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为认识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和该地区早期农业开发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