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发展规划: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

  北京8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最新对外公布,其中提出的主要目标明确,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

  中国科技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16日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的通知显示,“十四五”科普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普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显著提升,科普法规、政策、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普的氛围加快形成,科普公共服务覆盖率和科研人员科普参与率不断提高,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升。

  具体内容包括: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基本形成,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加大科普投入;科普人员数量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科普设施布局不断优化,鼓励和支持建设具有地域、产业、学科等特色的科普基地,创建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提高科普基础设施覆盖面。

  为推动上述目标实现,《“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确定多项重要任务:

  ——强化新时代科普工作价值引领功能。着力塑造时代新风,加强科普领域舆论引导,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强化科普理论研究,增强科普创作能力,完善科普设施布局,构建全媒体科学传播矩阵,持续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促进科普领域市场化发展。

  ——推动科普工作全面发展。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推动科普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加强重点领域科普工作,加强应急科普工作,加强针对社会热点的科普,加强国防科普工作。

  ——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化,聚焦科技前沿开展针对性科普,发挥科普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作用,抓好科技伦理宣传。

  ——抓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能力,提升制造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提升老年人科学生活能力。

  ——开展科普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科普交流机制,深入开展青少年国际科普交流,加强重点领域国际科普合作,促进与港澳台科普合作。

  其中,深入开展青少年国际科普交流方面,聚焦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减灾防灾、科学考古、宇宙探索、机器人等世界青少年关注的主题,推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青少年科普交流合作平台,促进青少年跨地域、跨文化、跨语言的科学互通与交流。

  加强重点领域国际科普合作方面,发挥中国科技优势特色,推动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等领域的国际科普合作;聚焦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灾害风险、气候变化、环境安全等人类共同挑战,策划组织国际科普活动,增强国际合作共识;围绕先进适用技术领域和科学文化历史,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普交流合作和科学文明互鉴。

  促进与港澳台科普合作方面,推动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公众科学日等重大科普活动更好辐射香港、澳门;组织优秀科普展览到香港、澳门展出,联合开展科普夏(冬)令营、科普乐园等青少年科普交流活动;推进海峡两岸科普交流合作,鼓励科普场馆间互展互动,加强优秀科普作品、产品、展品等交流推广。

  据《“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十三五”期末,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达到10.56%,实现“十三五”科普规划确定的超过10%目标;科普经费投入稳定增长,2020年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171.72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增长21.6%;科普场馆数量稳步增加,全国共有科技馆、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525个,比2015年增加21.2%;以多媒体手段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科普传播更加广泛,全国共有科普网站2732个,科普类微博4834个,发文量200.82万篇,阅读量达160.90亿次,科普类微信公众号9612个,发文量138.68万篇,阅读量达28.04亿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