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一场跨越海峡的百岁之约留下遗憾

  “他是很难得的、很正派的学者。少了这么一个人,是一种损失。和他同时代的人,没有像他这样做过这么多有利于两岸新闻学交流的事情。像他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台湾新闻学耆宿、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李瞻先生日前在台北家中安详辞世,享年98岁。29日晚,大陆新闻学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向记者回忆这位与之“同时代”的台湾学者。

  2022年农历新年前夕,两位学术泰斗隔着海峡通过视频互相拜年,曾感动无数两岸同胞。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互惜互敬、投桃报李数十年,未曾有辍。

  李瞻曾多次托人为方汉奇寄来凤梨酥、乌龙茶等台湾特产,并在留言中将方汉奇称为“最受尊敬的方老”。方老则在回信中写到:“盛情隆谊,五内铭感。《教学、研究与公共服务55年》《近年论文发表目录》等两件,也已拜览。机云才藻,燕许文章,所以嘉惠后学者,实非浅鲜。肃此道忆,并颂俪安。弟汉奇顿。”

图为2018年,李瞻曾向方汉奇寄来信函及礼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供图
图为2018年,李瞻曾向方汉奇寄来信函及礼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供图

  如今,二老“百岁都不在话下,相期以茶”的期盼猝然成空,留下莫大遗憾。

  “今天我在微信上看到新闻界的一片悼念,不是一两个人,不仅是与李瞻有关的中国新闻史学会人士,还有很多在中国从事新闻教学、新闻研究、新闻活动的相关学者。”方汉奇对记者说,“做人做到这个份上,很难得”。而这一切归功于李瞻做了很多好事,对两岸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李瞻先生祖籍山东寿光,生于1925年8月,1956年获台湾政治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除了短期在美国进修外,他一直在台湾政治大学服务。1967年,李瞻获台湾当局教育部门文科学术奖金和金质学术奖章,1975年获曾虚白学术基金会新闻学术著作奖。

  方老评价,李瞻“知美而不亲美”,不跟着走美国的那条路。在方汉奇印象里,从没听李瞻讲英文,“但英文应该是很好,他讲普通话有山东口音,也许英文也带点山东味”。

  方汉奇多次提及李瞻“满口的乡音”。“离乡背井大半个世纪,居然乡音不改,说明他有家国之思、乡土之情。”方老说,“他是寿光人,我说我们在北京都吃寿光蔬菜,他听了挺高兴。”

  有人把李瞻先生称为“万里孤鸿”,他生前一直奔走于两岸,推动学界交流。1989年,李瞻随台湾新闻院校教授访问团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邀请,来北京访问。1993年,在李瞻的努力下,35位大陆新闻传播学者获邀参加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召开的“中文传播暨教学国际研讨会”。这是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以来,大陆新闻传播学者首次到海峡对岸进行学术交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陈昌凤在其社交媒体上写到,李先生为建立两岸学术友好关系、为大陆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20多年前,他听甘惜分先生(著名新闻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说大陆缺乏学术书籍,便多方筹集、自己捐献共1000多万元新台币,购16200多册图书,赠送33所大陆新闻院系,并协调海关入关。她并贴出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代表中国新闻史学会,在2018年向李瞻先生致敬的照片。

图为2002年左右,李瞻先生向北京大学捐献新闻学书籍。前排左起2-3为李瞻先生伉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供图
图为2002年左右,李瞻先生向北京大学捐献新闻学书籍。前排左起2-3为李瞻先生伉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供图

  “李瞻对大陆很有感情。”谈到多年前捐书一事,方汉奇强调,这都是由李瞻自掏的腰包。他还介绍,李瞻加入到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会,后来长期担任学会顾问。台湾高校的新闻院系同大陆许多学者有过来往,但就数李瞻“更积极一点、主动一点”。

图为2018年,陈昌凤(前排左起第三)等大陆新闻学者代表中国新闻史学会向李瞻先生(前排左起第四)致敬,并向其颁发新闻传播学会奖之特别成就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供图
图为2018年,陈昌凤(前排左起第三)等大陆新闻学者代表中国新闻史学会向李瞻先生(前排左起第四)致敬,并向其颁发新闻传播学会奖之特别成就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供图

  方汉奇曾两次到李瞻台湾的家中拜访,李瞻还曾请方汉奇“在台湾的最高的大楼上”吃过饭。而在更早的少年时期,二人间穿越时空的缘分便已悄然种下。

  方汉奇回忆,李瞻是流亡学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逃出山东,到重庆念书。当时许多学生远离家乡,靠公立学校的资助来解决生活与学习问题。而李瞻在重庆就读的学校与方汉奇家仅隔一条小溪,方汉奇常穿过校园去校医院看病、为过世的祖母上坟。

  “所以李瞻的学习环境也是我当年生活过的地方。”方汉奇说,尽管当时并不相识,但彼此生活空间重叠,终归低头不见抬头见,且年岁相仿,有共同的经历,说起来总有共同的感情。“同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都不是重庆人,他是山东人,我是广东人,都逃难到此成为‘客人’。”见面谈起这段经历,二人都颇感亲切。

  “他有这份亲情、乡情和对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他是台湾方面健康的力量、正派的力量、爱国的力量。”方汉奇说。

  8月29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在唁电中表示,李瞻先生的逝世是全球华人新闻传播学界的巨大损失。李瞻先生生前长期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顾问,为中国新闻学术与教育的发展倾注宝贵心血。先生的精神和学养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界不朽的财富,先生的成就和贡献也将永远铭记于海峡两岸新闻学人心中。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陆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也向李瞻先生的家人发去唁电。

  “我已向他的家属发去微信,表示哀痛,并收到回信。”29日晚,方汉奇向李瞻的家属致以哀思,并核实了李瞻的生年为1925年。“我比他(只)小一岁,原以为小他两岁。”家属告诉方汉奇,李瞻在睡梦中安详辞世,去时没有什么痛苦。“原希望他能活到100岁,现在失约了。”

  据了解,中国新闻史学会正在筹办李瞻先生的追思会,计划于9月3日举行。

  作者:朱贺、杨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