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启动

  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 余湛奕)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劳动教育学院牵头发起成立的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启动会暨教研工作交流会25日在北京举行。90余所高校、20余家单位的两百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与研讨,池州学院、安徽艺术学院分别设置线下分会场。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高凤林做“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新时代劳动教育”主旨讲话。他表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引领,引导青少年展现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全面提升劳动技能水平。

  围绕虚拟教研室“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三个问题,教育部高教司人文社科教育处处长张庆国分享了启动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的考虑。他指出,探索虚拟教研室建设,是为了在实现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各虚拟教研室应分步推进、加强协同、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探索教研新形态、构建教学发展共同体、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库。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表示,虚拟教研室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一项充满创意、孕育“一切皆有可能”的机制创新,教研室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在探索教研新形态、构建教学发展共同体和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库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会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虚拟教研室建设相关工作负责人还分别介绍了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规划以及2020年以来高校劳动教育教材建设总体情况。

  安徽艺术学院副院长柳友荣做会议总结。他表示,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应融通线上交流与线下合作,以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各尽所长、各美其美,共同推动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交流与合作。(完)